close

 

    以前還在學校教學的時候,我總是時不時提醒學生:我們頂多只能花七成的時間與精力在知識的累積,至少要留下三分給思辯與欣賞。

    雖然這三分的成果很難顯現在成績上;孩子們也還未成熟到了解個中的深遠影響,但是針對培養思辯與欣賞能力的課程設計,還保有赤子之心的學生們幾乎都參與得興味盎然。

    那時教育環境比現在好很多。任教的學校,每個年級有十八班。前兩班成績最好,三四班次之。真正的後段班只有第十八班。因為他們即使只是連辭綴句,都需一一提醒才能逐步加強。中間剩下的十三個班級,就是大家所謂的中段班。

    無論哪一種班級,我全都接觸過也負責過。不論是哪一種班,我全都想辦法爲「思辯與欣賞」留下或多或少的空間。大部分的的孩子,大多數的課堂,在我逐步的引導下,上起課來幾乎都有還算不錯的反應。

    我喜歡帶學生一句句朗誦抑揚頓挫的段落;遇到情感特別深摯的文章偶爾我會親自朗讀,讓孩子在我的仔細詮釋下靜靜體會作者的心靈之美。國中的孩子情感特別敏銳,幾乎每一次教學,我都能很輕易地見到孩子們產生共鳴時的深邃眼神。

    那時我也常在一般的教學中,兼採被允許和同學短暫討論的「分組教學」。也就是說,我每教到一個段落,一定會配合課文,配合孩子所屬的班級,拋給學生們一個個簡單的思辯問題。例如:作者為什麼要說這句話?這句話可能表達哪幾層涵義?見到這段文字你聯想到什麼?你認為這個句子裡為什麼採用這個字?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的如同作者說的這樣嗎?

    雖然每次的小組教學必須搬動桌椅,採用較麻煩的馬蹄形落坐方式;雖然討論進行中,秩序的掌控與課程的進度多少會受到影響,但是你會欣慰地看到:這些少有表達機會的孩子們,在師生彼此的鼓勵與引導中,內在的信心逐歩增強,珍貴的思辯能力也逐漸有了看得見的厚度。

    大約一個學期不到,不但最活潑、成績最好的同學隨時願意上台;就算成績相對落後的孩子,在組員的敦促輔鼓勵下,也常常願意上台發表組員討論出來的意見。因為我設計的遊戲規則是:成績差的同學如果有了亮眼的表現,整組的成績會相對提高。

    加入「思辯與欣賞」的教學當然辛苦,但是孩子們如果能能自動自發,好讓我免除「督促與重複教學」的時間浪費,那麼所享受到的成就感,永遠比任何實質的物質福利吸引我。

    好懷念從前在西螺東南國中的教學時代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c43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